七十载风雨兼程,七十载春华秋实。9月,我们即将迎来金光农场建场7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。站在这荣光的时间节点,回望金光农场承载着几代人汗水与梦想的发展历程,我心中的激动久久难以平复,作为这段波澜壮阔征程的亲历者和推动者,我更感到无比的自豪。
2002年,我到金光实业总公司工作,任董事长兼总经理;2003年,金光实业总公司更名为广西农垦国有金光农场,我担任场长。由于之前在农垦局生产部门任过职,因此对于金光实业总公司当时的生产经营情况比较了解。尽管如此,到任后我仍然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访摸排,力求全面真实地掌握一线的生产情况。在建立生产实情图的过程中,金光农场未来的发展规划也在我脑子里面有了雏形,后来在金光农场七年的工作时间里,一一丰满并得到落实,收获较大成效。
一是土地确权回收:为农场扎好“根”,为职工护好“家”。土地是农场的核心生产资源。彼时,农场虽已在这片土地上耕耘数十载,但土地权属的“正名确权”仍是制约农场生产经营的一大难题。农场周边存在大量因历史遗留问题被个人或集体占用的地块,极易造成国有资产的重大流失。任职金光农场之初,我便意识到土地确权的重要性,率先启动相关工作。当时,多数农场尚未开展确权发证,而我们已提前完成土地确权任务,成为垦区内最早落实土地权属的农场。农场的权益从此有了“硬核”保障。土地“名正言顺”后,我们紧锣密鼓地开展被侵占土地收复工作。通过逐户走访、协商谈判,任职期间完成了收复14000多亩土地的壮举。这不仅让农场的“根”更扎实,让职工的家更完整,更释放了规模化经营的潜力,为后续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二是产业革新转型:“2155”工程实现“产业多元”驱动。在收复土地的基础上,我们以“2155工程”为工作实施纲领,推动产业结构从单一向多元转变。一方面,作为广西重要的甘蔗种植基地,我们始终将甘蔗生产作为“生命线”,通过优化种植技术、加强田间管理,确保顺利完成上级下达的甘蔗生产任务。另一方面,我们积极发展多种经营,大力引进境外优良种养品种。如广西首次引进外种奶牛,发展畜牧业;引入木瓜、澳洲坚果,百香果、网纹甜瓜等,并配套先进种植技术,丰富种植品种和市场,形成多元产业格局。这一调整不仅增强了农场抗风险能力,更让职工从“单一依赖”转向“多元创收”,也很好地解决了糖厂和农场关系僵持问题,使农场和糖厂走入了关系融洽的新时期,为后续共同发展注入了持续动能。
三是财务资源盘活:让发展“包袱”变成发展“财富”。债务问题曾是农场发展的“拦路虎”。接手时,农场积累了长达10多年的一大笔债务,这些债务难以追回。作为负责人,我没有选择“拖”,而是以“刀刃向内”的勇气,牵头成立专项清收小组,逐笔梳理债务来源,制定“清收+盘活”的方案,依法顺利收回债务1000多万。债务收回后,农场的资金流动更加健康,为引进机械化设备、建设节水灌溉设施等重大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。
另外,有潜力企业的流失,也是农场发展的一大问题。过去,农场部分有前途产业(如农贸市场、肥料厂)因管理疏漏已处理给私人经营,导致资源流失、收益受损。我们通过多次协商谈判,将这些产业全部回收,让农场真正掌控了“产业链关键环节”,为现在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发挥重要作用。
四是社会职能剥离:从“办社会”转身到“办产业”。作为国有农场,过去我们承担着“企业办社会”的重担——学校、医院、农场代管两个村委等机构的运营,占用了大量人力物力。我意识到,只有“把社会职能交出去,把产业经营抓起来”,农场才能真正聚焦主业。于是,我们比农垦总体要求提前3年启动剥离工作,将农场学校整建制移交地方政府,并一次性支付3年办学费用作为“入场券”,确保学校运营不受影响。移交后,农场不再承担教师工资发放的职责,办学经费由地方政府负责,教师待遇得到提高,实现了“企业专注生产、社会职能属地化”的双赢。这一“转身”,让农场回归“专业经营”,轻装上阵,更好地聚焦产业发展。
五是科技兴农:从“人扛牛拉”到“铁牛滴灌”的跨越。在金光农场工作期间,我始终高度关注“科技兴农”,深知农场生产经营模式必须机械化、现代化,才能实现发展快人一步。为提升生产效率,我们大力引进大马力拖拉机、甘蔗机械化收割机等设备,推行规模化经营。大力发展节水灌溉,引进西班牙滴灌、以色列微喷灌、意大利卷盘式灌溉系统等设施设备以及相应技术,应有尽有,堪称广西农业节水灌溉博物馆。这些设施既缓解了农业用水压力,又为特色作物种植提供了精准灌溉支持,有效实现节能高效生产。
六是以人为本:为“问题”员工身份“正名”。农场的发展,离不开每一位职工的贡献,但员工身份问题是职工队伍建设最大的历史遗留矛盾。根据职工强烈反映和诉求,为解决部分因历史原因被开除人员身份问题,妥善办理退休手续,我们通过查阅档案、走访核实,最终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为他们恢复了工人身份。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职工的养老保障问题,更修复了农场与员工的情感纽带,让“被遗忘的人”重新成为农场发展的参与者。同时,我们吸收了200多名长期从事外包工的职工转为正式工,赋予其应有的权益与归属感,农场从此成为“大家的家”,而不是“打工的地方”,大大地温暖了人心,队伍稳定性显著提升。
七是文化铸魂:让农场人心凝聚。“发展需要硬实力,更需要软文化”,我深知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。文化的根脉一旦扎下,便是最牢固的企业认同。在金光农场期间,我大力支持组建了球队、舞狮队、文艺队、老人腰鼓队,让文体活动成为紧密职工关系、增强职工情感的重要桥梁。这些队伍不仅在农场内部举办节庆演出,更走出了农场之外,走遍垦区东西南北中,到法卡山、崇左对口扶贫村等28家单位走访、慰问、交流,很好地展现了金光人的精气神。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开展,让职工在劳作之余有了归属感,在共建农场中增进了凝聚力,为农场的长远发展注入了“人文动力”。
在金光农场奋斗的7年,是一段与土地对话、与职工共情、与时代同行的旅程。彼时,金光农场虽取得不少成绩,但与今天金光农场公司相比不可同日而语。我们年轻一代的金光人青出于蓝而更胜于蓝,现在农场公司营业总收入较当时翻了六番,净利润由当时的几百万到现在的数千万元。在此,我对农场近年来取得的快速发展表示祝贺!并为此感到由衷地骄傲!
70年“铁牛耕耘万亩绿”,70年“甘蔗拔节节节高”。回顾金光的发展历程,有三点感想与大家共勉:
其一,坚守初心是发展的“定盘星”。“立足农、深耕农、发展农、提升农”是金光农场的初心使命。70年来,无论是垦殖场时期还是国有企业时期,这份初心从未改变。大家始终把“让土地多产出、让职工多增收”作为行动指南。正是这份初心,让我们在遇到任何困难,始终能凝聚力量、迎难而上。
其二,改革创新是发展的“动力源”。农场的发展史,本质上是一部“破旧立新”的奋斗史。从最初的人工耕作到机械化收割,从单一作物种植到多元化经营模式,从传统农业到智慧农业,每一次转型都伴随着阵痛,但更孕育着新生。这些创新不仅让农场“活”了起来,更让传统农业“强”了起来。
其三,团结协作是发展的“压舱石”。农场的每一次跨越,都离不开一支“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”的队伍。老一辈农场人用铁锹和汗水开垦荒地,中年一代用技术和经验守护丰收,年轻一代用创新和活力开拓市场。从田间到车间,从实验室到销售一线,大家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把个人的“小目标”融入农场的“大蓝图”。这种团结,不是简单的“凑人数”,而是“同呼吸、共命运”的深厚情谊,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。
70年是里程碑,更是新起点。面对现代农业的新挑战、新机遇,我们既要珍惜已有的成绩,更要保持“归零心态”,继续以“敢为人先”的勇气、“务实创新”的智慧,书写下一个更辉煌的70年!(原广西农垦国有金光农场场长 黄党源)